五一出游 处处有陷阱

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,许多市民又在计划外出游玩的行程。不少网友爆料,一些旅游景点存在欺诈消费者、变相强制购物等情况,为了探明真相,解答疑问,本期栏目,央视记者对全国几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进行了走访调查,为市民们外出游玩提个醒。

央视财经频道《是真的吗》栏目组 金陵晚报记者 肖玥雯

疑问一

九寨沟跟团游会挨“温柔一刀”?

最近, 有网友揭秘九寨沟旅游购物陷阱:“游客参团,上车之后导游就开始推荐自费项目,购物之类的,九寨沟所谓的高原水晶、玛瑙、玉石……这些旅游商品都是假的。”为了验明真相,央视《是真的吗?》记者决定亲身体验九寨沟跟团游。

第一招:

卖力介绍博同情

央视《是真的吗?》记者找到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锦江分社,与其签订旅游合同后,开始体验。

行程第一天,导游非常卖力地为大家介绍注意事项,服务热情周到。但两个小时之后,导游转换了话题:“两个晚上的活动是我们现场收费的,一个是今天晚上,一个是明天晚上,两个晚上都去,260元一个人,如果说只去一项的朋友,就请给我150元钱,你们也知道,导游也需要生活,我希望你们也给我付出一点点。”这就是第一刀:博同情。

第二招:

讲故事做推销

从九寨沟回成都,途中有三个景点做短暂停留。在第一个景点过后,导游开始讲起了故事:“肺气不足的人最需要虫草和川贝,在我家,我哥哥的媳妇一年最起码可以吃一百个虫草。”这一招叫做:讲故事。

导游一番推销后,在一个叫做大唐林卡的购物点停了下来,而这个购物点在行程中是完全没有提到的。一进商店,这里的工作人员又开始了各种形式的推销:“碧玺被称为皇权之石”;“在我左手边的柜台是咱们金发晶和绿幽灵的特价柜台”;“海拔4000米以上独有的,它叫野生的天麻”……

央视《是真的吗?》记者发现,号称无自费、不进店的行程里,安排了2个自费项目,5次购物,购物时间超过5个小时,表面上看导游没有强制购物,但游客在精心设置的诱导下,很难不消费。

检验:

碧玺手链属人工处理

央视《是真的吗?》记者在大唐林卡购物点花费4900元买了一串碧玺手链。随后,记者来到国家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了专业检测。鉴定结果显示:这条碧玺手链不是纯天然的。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副院长郭颖副教授说:“正好前几天带我的研究生去北京一个著名的珠宝市场上买标本,买了一串跟它大小相似、颜色相仿的碧玺手串,当然那一串手串也是注了胶,颜色看起来效果和透明度都要比它还好一点,一共才花了200块,所以我猜这一串肯定应该比那个更便宜。”

疑问二

庐山两日游竟与一日游拼团出行?

不少网友爆料说:“到江西才知道什么叫拼团的鼻祖,能把1天团和N天团统统拼在一起”。旅行社为什么要拼团?拼团究竟会给我们游客带来什么样的影响?央视《是真的吗?》记者在一家名为江西环球国际旅行社的代办点报名了庐山两日游。

导游:

两日游拼一日游

早上7点,装载着游客的旅游大巴准时出发。上车伊始,导游就说:“我们车上有两个团队,有一天的,还有两天的,都是黄导带。”导游告诉我们,拼团出行并不会对我们的行程造成任何不便。果真如此吗?

游客:

行程完全改变

11点前后,旅游大巴停靠在庐山锦绣谷景区入口。这里一共有锦绣谷、仙人洞、花径、三宝树还有博物馆。按照事先与旅行社签订的合同中行程单的安排:第一天的景点为卢林一号别墅和三叠泉,第二天才是锦绣谷、仙人洞、花径等景点。而按照导游的安排,我们的行程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,不仅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行程发生了对调,而且除三叠泉外的所有景点全部合并安排在了第一天。这是为什么呢?导游说:“因为两日游的第一天的内容要和一日游的一致。”原来,行程的改变正是为了满足拼团的需要。

气愤:

整个上午都在等车

第二天,早八点。游客被告知要11点才能出发,理由是车子叫不到。原来,旅游大巴在前一天下午已经和一日游的游客回了南昌,而我们两日游的游客因为没车了,整个上午都需要在宾馆里等车。而面对大家的质疑,导游表示,南昌九江都是这样做,旅行社肯定是成本最低化、利益最大化。

原来,旅行社之所以这样安排,根本原因是为了节约成本,如果把两日游和一日游分开,势必要安排两辆旅游大巴,而拼在一起之后,前一天的大巴随一日游的客人回了南昌,二日游的客人就必须等到第二天上山的车辆才能出发去景点,这样的安排,旅行社自然就省下来一辆大巴的费用。

这一等就是近三个小时,11点左右,游客们才乘上了交涉而来的两辆小巴士。

律师:

违反《旅游法》

律师表示,一天的行程安排跟两天肯定是不同的,所有这些变更都要事先经过消费者同意的。而如果消费者没有同意,旅行社或导游擅自单方面改变行程,首先是违反了《旅游法》的规定,而且确定是一种严重的违约行为。

疑问三

只靠舌头能分辨

味道不同的碳酸饮料?

最近网络上流传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,只靠舌头无法分辨味道不同的碳酸饮料,这是真的吗?针对这个疑问,央视《是真的吗》实验员陈蓓蓓邀请节目现场观众和一位嘉宾,进行了现场求证。

实验:

无法正确分辨

按照网友的方法,首先准备三种大家都十分熟悉的碳酸饮料可乐、芬达和雪碧以及眼罩和鼻夹。然后,请三位观众戴上眼罩和鼻夹,确保视觉和嗅觉无法发挥作用。

陈蓓蓓从可乐、雪碧和芬达三种碳酸饮料中随机选取一种请三位品尝,并请各位在品尝后迅速说出饮料的名称。


结果,在第一轮实验中,在眼睛被蒙、鼻子被夹住的情况下,三位被测试人中没有一个人正确分辨出品尝的饮料。为了排除实验的偶然性,在三位实验者用清水漱口,整理完实验台后,第二轮实验开始了。同样的过程结束后,有1位被测试人正确地品尝出了饮料。这是偶然还是必然?三位实验者再次漱口开始最后一轮实验,实验结果是依然没有人回答正确。

结论:

需调动多个器官综合判断

实验员陈蓓蓓解释说,在我们做判断的时候往往需要调动各个器官进行综合分析。而当眼睛被蒙上、鼻子被夹住的时候,只有味觉可以发挥作用,面对三种都是甜味的碳酸饮料时,人的分辨能力就会下降,判断也就很容易出现差池。